十五运会场馆巡礼|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打造体育新地标迎湾区盛会
2025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作为此次盛会的核心场馆之一,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下称“天体”)改造提升工程已于近期提前完成重要节点目标。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项目改造面积1.9万平方米,体育馆项目改造面积1.7万平方米。4月25日,羊城晚报记者探访改建后的天体,发现场地设施已焕然一新。
据了解,天体的改造项目由广州建筑集团统筹实施,集团旗下市设计院集团、广州二建、三建和园建等单位协同联动,践行“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赛理念,按照“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围绕“传承创新、人民至上、绿色低碳、智慧运营、安全节俭、人文关怀、精致城区”七大亮点,推进这座承载广州记忆与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城市地标实现蝶变新生。
天河体育中心始建于1984年,承办了六运会、九运会和亚运会等重要赛事,是广州乃至全国的重要体育符号。天体也是首个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开创了同时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三大场馆的先河。天体的此次改造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设计院集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领衔设计。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正是郭明卓担任天河体育中心项目的总设计师,为广州留下了这座跨时代的体育地标。此次再度执笔,郭明卓在延续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与技术手段,保护、还原天河体育中心建筑风貌,为老场馆注入新的生命力,重塑城市精神标识。
南广场门楼作为体育中心南北中轴线的重要节点,项目团队通过复原设计,借助双机抬吊工艺与数字化变形监测,确保复建质量与结构安全;广场地面生态艺术拼花则以珠江和大湾区为灵感,通过深灰、中灰、浅灰三色混凝土材料巧妙呈现珠江奔流之势,并寓意粤港澳三地球盟会官网入口协同发展。南广场生态景观空间的整体改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意象的致敬,也为城市中轴线注入了鲜明的岭南符号和时代活力。
项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整体布局以“一轴、一心、双环、多联”为构架,将封闭的体育场地开放共享为通达市民生活的城市绿地,融合运动、休闲、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真正打造城市“人民体育公园”。在场地活化方面,原本闲置的体育场二层平台和多块空置区域被改造成全天候全民健身空间;原本封闭的户外群众乒乓球场被打通并嵌入城市公共空间,场地采用新型硅PU地面,有效吸收冲击力、提升运动体验,满足不同人群和天气条件下的使用需求。
园林提升方面,天体新增多个“街角公园”,丰富绿化品种、提升景观品质,并拆除部分围栏实现“拆围透绿”。以西北侧“街角公园”为例,该区域通过拆围透绿和功能整合,转变为融合林下休憩、康体、慢跑等功能的绿色城市休息站,使原本功能单一绿地球盟会官网入口转变成全民共享的开放场所。
本次改造严格按照“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坚持能用则用、能租不建,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与设施设备资源,节约办赛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据改造方介绍,在此次天体改造的施工组织上,改造方对机械设备优先采取租赁制,避免不必要投入;在施工过程中,大量临时构架如蜘蛛车站位平台等均采用贝雷架与工字钢组合式设计,可拆可移可复用,体现高效、节俭、绿色的施工理念。
但节俭、绿色并不影响天体在改造过程中重视人文关怀,本次改造特别关注残特奥会使用需求,全方位开展无障碍专项设计与施工,目标通过三星级无障碍环境认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个“零障碍”场馆。场馆增设了无障碍查询屏、无障碍服务桩、触摸盲文地图、在线手语翻译服务和无线呼叫按钮等,无障碍系统贯穿室内外空间,有效串联各类通行路径与观赛节点,充分体现“人性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城市温度,确保赛事运动员、观众获得高质量的无障碍体验。
今年,改造提升后的天体将承担足球、排球、乒乓球、三人篮球等多项赛事任务,并作为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主场馆,以全新姿态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天体的焕新,不仅是一次城市地标的重塑,更是广州城市精神与时代脉搏的一次深度对话。面向未来,焕新后的天体将不仅是一座承载全国盛会的竞技场,更是连接市民日常生活的活力中枢、彰显广州城市品位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