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世界首次秦皇岛这所大学有多强?!
高21米的燕山大学《大国重器》雕塑,原型为学校参与研发的1.5万吨锻造水压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微观世界里的“硬度革命”,田永君院士团队在此创造超硬材料世界纪录。
燕山大学起重机械关键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试验场——破解世界难题的“钢铁之舞”,赵丁选教授团队在此研发高机动悬挂技术。
燕山大学科研团队曾参与研发的全球最大单口径射天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
8月的海风拂过燕山大学的林荫道,阳光在《大国重器》雕塑的棱角上跳跃。这尊矗立校园的地标,无声诉说着一段跨越山海的深情:40年前,一所承载着哈尔滨工业大学血脉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精神的学府,毅然将根深植于渤海之滨的秦皇岛。从此,实验室的灯光与港城的脉搏同频,学术的探索与产业的浪潮共振。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工业报国基因,到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时期的荒原创业,再到扎根港城的深耕厚植,一代代燕大人以“铸重器”的执着、“育英才”的热忱、“兴港城”的担当,谱写出一曲与国家同呼吸、与城市共成长的激昂乐章。
1985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前身)在秦皇岛建立分校,一场注定不凡的山海之约就此启程。40年过去,这场“校因市兴、市以校荣”的双向奔赴,早已从地理上的毗邻,长成血脉相连的共生。
产业协同,让创新之花绽满港城大地。秦皇岛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主导产业图谱上,处处可见燕大的印记。近五年,学校落地36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技术合同额超1.3亿元,为200余家港城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学校与中信戴卡共建研发中心,助力“秦皇岛造”汽车轮毂驰骋全球;和中铁山桥联合攻关新型桥梁钢,支撑港城材料筑就大国工程;在昌黎县建起钢铁产业研究院,赋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这些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一场“双向锻造”——企业在燕大的实验室里突破瓶颈,燕大在产业一线找到新的科研坐标。
双创孵化,让发展动能涌入渤海之滨。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玻璃幕墙后,藏着港城新兴产业的“种子库”。4万平方米孵化空间里,燕软集团、滨沅国科、鹰领装备、方华智能、东辰科技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从技术概念长成产业实体。近五年,园区新增企业100余家,总营收达1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200余个,成为秦皇岛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力量。正如科技园负责人郑海武所说:“这里成长的每一家企业,都是校城共同浇灌的果实。”
双向反哺,让城市底蕴里藏着燕大基因。40年来,燕山大学为秦皇岛培养了2万名各类人才,近三年就有1007名秦皇岛籍学子(本硕博)考入学校,7000余人次通过职业培训提升技能。师生校友在秦皇岛创办企业超百家,康泰医学、科力装备等上市企业的钟声,是“燕大球盟会官网入口力量”反哺城市的最强音。文化传承上,燕山大学出版社“长城遗产考古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让秦皇岛长城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活教材”。全国首家高校长城主题书店里,市民可以从书页间触摸文明的温度。如今,学校紧扣港城生命健康产业规划,组建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生命健康与智能医学学院,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共和国工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这句刻在燕大人心间的誓言,穿越时光依然滚烫。
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时期为工业兴国攻克重型机械难题,到今日为制造强国突破“卡脖子”技术,一代代燕大人用实验室里的坚韧与执着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荣光。
2000年以来,1900余项国家级项目筑基,斩获20项国家科技大奖,两项成果连续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机械、材料学科跻身全国高校第一方阵,工程学学科挺进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这些沉甸甸的答卷,刻写着燕大人的硬核担当。
超硬材料里的“中国骨气”。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藏着一场“硬度革命”。田永君院士团队15年磨一剑,将超细纳米孪晶金刚石的硬度打磨到276GPa——这不仅是世界纪录,更颠覆了“共价材料硬度极限不可突破”的认知。从提出“孪晶细化”新思路,到精准控制2.3纳米的孪晶厚度,团队让中国超硬材料实现全球领跑,系列成果有力支撑机械加工、油气开采、地质勘探等国家战略领域的技术升级。“我们打磨的不只是材料的硬度,更是中国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骨气。”团队成员赵智胜教授的话,道出了燕大科研人的底气。
装备制造中的“世界首次”。燕山大学起重机械关键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里,赵丁选教授团队研发的“高机动轮式工程车辆悬挂技术”,破解了“行驶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难以兼顾”的世界性难题。67项专利筑起的技术壁垒,让全地面起重机实现“斜对角车轮越过高400毫米障碍时全轮不离地”,云梯消防车能“边行驶、边举高、边灭火”——这些“世界首次”,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注入动能,摘下了202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特等奖。而在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白振华教授团队的“超薄宽幅高品质冷轧板带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让宝钢、鞍钢的生产线能轧制出高端家电板、电池钢,为国家产业链装上“安全锁”。
大国工程里的“燕大身影”。从“中国天眼”(FAST)的馈源舱调姿设备,到C919大飞机的关键部件研发;从港珠澳大桥的先进焊接技术,到神舟飞船、中国空间站的材料支撑;从北斗卫星的可展天线,到高铁辙叉的技术升级——燕大科研团队始终挺立在国家重大工程的最前沿。他们研发的“广域全姿重载智能化调姿装配机器人”,更在大型卫星、重型装备总装等领域大显身手。正如黄真老教授所言:“我们的实验室,永远朝着国家最需要的方向敞开!”这朴实而坚定的心声,正是全体燕大科研人的共同信仰。
燕大校园里,有两束光同样耀眼:实验室的冷光探求真理,思政课堂的暖光铸就灵魂。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活动+文化浸润”的“多向锻造式”育人体系,正让莘莘学子在熔炉中淬炼成硬核人才。
时间轴上的报国接力。新生入学第一堂课,老教授总会讲起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时期“背着图纸闯荒原”的故事——那些在零下30摄氏度的厂房里画图纸、在简陋实验室里做科研的身影,成了“导航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从“入学立志”到“求学砺能”,再到“毕业领航”,全周期培养链让思政教育跟着学生成长走:专业课堂上,机械原理课会讲“大国工匠的精度”,材料科学课会论“‘卡脖子’技术的突围”;科研实验室里,学生跟着院士团队攻关,在解难题中懂得科研报国的分量;社会实践中,学生走进大国工程现场,触摸国家需要的温度。
空间场域里的文化浸润。第一课堂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鼎”型教学体系中,“金点子工程”通过集体备课打磨出“金课”,“五峰书堂”经典共读会让真理的味道愈发醇厚。第二课堂里,“红色旋律”系列活动已走过15个春秋,197期讲坛、92期读书会、100期影苑持续开展,让信仰的力量在青年心中深深扎根,这项活动摘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一等奖。“英雄故事”虚拟仿真体验中心里,学生得以与先辈“穿越对话”。“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员组织生活馆、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燕大文库串联起立体的育人场域。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篆刻)的刀笔春秋、校史陈列馆的工业记忆、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文明守望,共同滋养着师生的家国情怀。
成长沃土上的担当群像。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冰海救人大学生群体”——他们在雪后零下10摄氏度的海里托举生命,获评“中国好人”群体;培养出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用志愿服务书写青春担当。“我们带着燕大的奋斗基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近五年,学校60%的毕业生奔赴装备制造等国家重点行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点领域,超万名学子扎根河北,2000余人奔赴边疆支教、服务乡村振兴、入伍援疆。
山海为证,岁月为碑。从重型机械的轰鸣之声到超硬材料的微观世界,从三尺讲台的坚守到撑起大国工程的脊梁,燕山大学始终以“奋斗基因、工匠精神、卓越品质、家国情怀”为墨,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图中奋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