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大国边疆”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首化联盟实践团黑龙江调研行
近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校“大国边疆”育人工程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首化联盟实践团黑龙江调研行。
莽莽白山、汤汤黑水,盛夏的北疆,千里沃野铺展着生机盎然的画卷,界湖两岸激荡着奔流不息的涛声。这片土地,承载着壮阔厚重的家国历史,镌刻着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流淌着各族儿女的团结相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中国人民建军98周年特殊历史节点,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首都高校的20名师生组成实践团,跨越千里深入黑龙江省边防一线,走向国门、走入边疆、走进军营,与荣誉军人和驻守鸡西的武警官兵共同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学习交流,学习强军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浴血奋战,到“棒打狍子瓢舀鱼”的北大荒拓荒史诗,黑土地上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早已融入这片热土的基因。8月1日,实践团来到黑龙江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与“老荣军”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建军节。98岁高龄的老战士孙长祥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辽沈战役,在平津战役中只身背负炸药包炸毁敌方碉堡,为新中国国防安全立下卓越功劳。这位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老战士注视着同学们胸前的党徽,仔细聆听着同学们的学习研究近况和实践见闻。实践团成员还深入走访了“轮椅上的军旅作家”顾世宝、“荣军网红主播”周宏峰、陈宝林,记录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以钢铁般的意志重塑人生、继续发光发热的不屈经历。在得知几位老战士是多年的音乐迷后,实践团师生精心策划了一场饱含深情的快闪合唱,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师生们共同唱响《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情自深处,在场的荣誉军人、医护工作者和实践团师生自发汇入合唱,凝聚成跨越年龄、联通灵魂的动人青春主旋律,这其中既激荡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忠诚热血,更响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铿锵誓言。“《我的祖国》是由人大校友乔羽作词、校友郭兰英演唱,在这样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地点和特别的人共唱‘人大组歌’,我倍感振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尹永跃表示。
当“先锋红”遇上“橄榄绿”,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带着老荣军的嘱托,实践团师生们受邀来到武警黑龙江总队鸡西支队某部,开启了一场深度感知“钢铁长城”的国防教育之行。
训练场上,杀声震天,官兵们队列行进如刀劈斧削、撼人心魄;刺杀操演练虎虎生威、刚劲有力。在官兵们的指导下,师生们近距离观摩先进武器装备。“科技强军比我想象中更加先进,守卫边疆、抢险救灾,心里更踏实了!”实践团成员周明亮是一名军事迷,他兴奋地与周围的同学讨论起武器装备。在中队荣誉墙,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无声诉说着这支队伍的光辉历史与赫赫功勋,当该中队中队长刘润钊介绍到队伍长期资助的2名学生即将参加高考时,实践团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真诚的邀约:“欢迎战士们和受助学生一起到北京,去看升旗!”军营生活不仅有钢铁的硬度,更流淌着文化的温度与人文的关怀。在“一队一品”特色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参与版画拓印、传统剪纸等非遗文化体验。在战士“小教官”的指导下,师生们拿起刻刀与剪刀,小心翼翼地创作,感受传统文化与军事文艺的碰撞。整洁如新的宿舍、书香浓郁的图书室、功能完备的强军影院,特别是亲手体验叠“豆腐块”被子,让实践团成员对军营里这片特色的“风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复兴强军,青年何为?在青年读书会环节,博士生们以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材料化学等领域的研究阐发作为切口,从近代反侵略史的镜鉴,到抗磁材料器件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硬核科技解读,将严肃的理论寓于活泼的话语,这堂别开生面的“战地微课”,让官兵们听得入神,频频点头。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正午骄阳似火,映照下的密山口岸国门巍峨、界碑如磐,鲜红的党旗在执旗手中猎猎作响,迎风挺阔。实践团师生党员与武警官兵并肩肃立,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刺破长空,在祖国边关的风中激荡,又重重撞进年轻的心腔,激荡与祖国同频共振的心跳。在这座被誉为“世界最小界河桥”的白棱河桥前,青年学子与武警官兵手持颜料与工具,一笔一画地为中俄312(1)号界碑描红添彩。
随后,在口岸耀眼的国徽下,一场特殊的“冰雪分享会”正在进行。武警鸡西支队战士崔志航眼神坚毅,分享了他通过105天的刻苦训练和选拔,在亚冬会担任护旗手,高擎五星红旗入场的故事。“高规格任务压着,经验少、时间紧,就记着一句话:‘不怕有多难,就怕不敢干!’”磨破的礼宾靴,在鹅毛大雪中夜训,最终为全世界观众展现出“橄榄绿”托举起“中国红”的神圣时刻。实践团成员方阳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冰雪之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他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担任赛事服务志愿者,在海拔2189米的小海坨山上克服高寒闭环服务50余天,寒风凛冽刺骨,热情却始终滚烫。用青春向世界展示“温暖的雪花”风采。谈到为什么这么拼,两位年纪相仿的青年答案一致:担当。那些冰雪中的坚守、寒夜里的执着,与青春的热血交融,共同熔铸成对“先锋”二字的最好诠释。
红色血脉在这里绵延赓续,振兴的故事在这里生根发芽,在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还来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杨子荣烈士陵园、东北老航校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接地气、冒热气的系列教育活动,走访大国重器代表性企业、戍边兴边互贸点位、民族团结示范村镇等。此次实践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和首都高校化学学生党支部共建联盟,聚焦党的治疆方略和强军建设,致力于用青年语言讲好新时代“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故事。
实践开始前,团队首先到团省委机关,与团省委、省委组织部人才二处有关进行了座谈,团省委学校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团省委持续推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实走深,2025年省内各高校共组建1.2万支团队分赴省内外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学生通过社会观察感受时代脉搏,运用专业所学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欢迎更多的省外高校“大国边疆”社会实践团到黑龙江开展调研,了解黑龙江人才政策,感受“卫国戍边”感人故事,积极投身龙江振兴发展的火热实践。
近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首都多所高校的20名师生组成实践团跨越千里,踏上黑龙江边防一线,走向国门、走入边疆、走进军营,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8月1日,实践团首站来到黑龙江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看望曾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辽沈战役的98岁老战士孙长祥,青年学子借此机会了解烽火岁月。
随后,实践团受邀来到武警黑龙江总队鸡西支队某部和密山口岸。大家参观了球盟会网页入口先进装备,在“一队一品”活动中,体验版画拓印、传统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悉,此次实践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这也是近年来团黑龙江省委持续推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实走深的一个缩影。2025年,黑龙江省内各高校共组建1.2万支团队分赴省内外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学生通过社会观察感受时代脉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团黑龙江省委学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欢迎更多省外高校社会实践团到黑龙江调研,了解黑龙江人才政策,感受卫国戍边的感人故事,积极投身龙江振兴发展的火热实践。
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形象和人民生活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这个夏天,一面面“大国边疆”的旗帜飘扬在祖国边陲,近400名人大师生行走在边境线上,他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边疆一线、访谈戍边干部、记录抵边生活,探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保护、国家安全等“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中国智慧。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球盟会网页入口报客户端、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首化联盟“大国边疆”黑龙江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