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实现肢体自由的未来
在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康复训练中心,35岁的邵海朋如同科技英雄,头顶大汗,正在进行艰苦的康复训练。他的下身裹着一套令人瞩目的“机甲”装备——外骨骼机器人,这个外观如同科幻电影中的超级战甲,正一步步引领他走出过去的黑暗。邵海朋曾因高空坠落而导致下肢截瘫,然而,依靠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他现在能够借助拐杖走上几百米的道路,迈出了重获新生的坚定步伐。
2018年,他的身姿在全程马拉松的赛道上闪现,外骨骼机器人助他跨越了奋斗的每一公里;在2022年,他更是担任了北京冬残奥会的火炬手。今天,邵海朋直言:“我的目标是弃掉拐杖,真正实现独立行走!” 这份决心源自外骨骼机器人对于行走和生命力的重塑。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经理蔡小辉向记者揭示了外骨骼机器人为何如此神奇。它依托神经中枢重塑原理,利用穿戴设备帮助偏瘫或截瘫患者形成科学的站立和行走姿势,大幅提升肌肉力量,并刺激中枢神经修复。研究表明,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改善行走能力,甚至还能促进心肺功能、提升消化能球盟会官方网站力,以及有效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
外骨骼机器人在应用上虽看似简洁,却拥有复杂的科技内涵,是医工结合与人机互动的典范。在产品设计中具体的两大技术挑战亟待攻克:一方面是人机契合度,另一方面则是智能算法的高精度。在邵海朋的髋关节与膝关节周围,外骨骼机器人配有调节绑带。这些绑带在精准算法控制下,完美贴合着他的人体曲线,自动适应他实际的运动状态。蔡小辉解释道,“例如,对于那些膝关节长期弯曲的老年人,我们无法单纯地强行伸展,但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大艾机器人所研发的下一代外骨骼机器人已经逐渐融入了AI技术,能通过感应器来快速捕捉患者的运动意图,并针对不同的地面特征与环境变化,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帮助患者形成科学的行走姿势。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我国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在应用场景和治疗成效上已具国际领先地位。根据2023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我国已有约374万脊髓损伤患者,每年新增加患者约9万。外骨骼机器人已成功进入全国百余家医院,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部分地区甚至将其纳入医保范围。
展望未来,帅梅教授提出了更为宏大的愿景:希望实现外骨骼机器人向轻量化、低价化及智能化的全面发展,让家庭版外骨骼机器人如同家电一般普及,助力每一位需要的人士步出阴霾,迎接光明的明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